刘先银经典点说:追求长寿和洞察世事的智慧
追求长寿和洞察世事的智慧。治理民众尊奉自然,没有比像种田一样,应时按节,并注重节俭、爱惜物力财力更为重要的了。顺天道、应时节俭、爱惜各种资源,正是早早做好准备;早做准备,有长打算,就叫做注重积德。注重积德则无往而不胜,无往而不胜就无法估计他的力量;无法估计他的力量他就可以担当好治理国家的重任。掌握住治理国家的根本法则才可以长治久安。这就叫做根深蒂固,追求长寿和洞察世事的智慧。德行深厚之人,无法估计他的力量,上可以治理好国家,下可以养护好身心。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效仿天地,顺时而行,万物才知时节。知行合一,明德悟道,修身正心之道。所以,诚是天赋予人的本性;追求诚,是做人的根本准则。一个人做到至诚而不能使人们感动,是从未有过的事;同样,缺乏诚心的人是无法感动别人的。譬如把一盏灯放在密室之中,千百年的黑暗,全部被化解。千年暗室,一灯既明。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觉悟智慧:“全天下最后都能归于你”传达了一种普遍的愿望——追求内心的平静、智慧以及与他人的和谐相处。
这种愿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呈现,无论是老子的顺应自然,释迦牟尼的修行实践,还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经历,都体现了人类对于终极归属感的渴望。
诚,真实无妄的意思。天指自然,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或自然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没有虚假;真实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虚假就没有一切。所以说诚是天之道。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则。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道与天道一致,人道本于天道。《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教”;《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都反映了这种思维方式。讲到诚也是这样,既然诚是天之道,人之道就应该思诚;思诚就是追求诚。思诚者,人之道,就是说追求诚是做人的根本要求。这段话是从宇宙万物存在的现实和规律上说明了诚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因此也是为人的根本,这就从根本上论证了诚的意义。
“学而”篇——本篇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孔子说:“敏于事而慎于言。”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勤敏做事,注意自己的言论。多办事,少说空话大话。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不能巩固。要坚持忠诚和守信用,不要认为朋友不如自己。有了过错就要改正。”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威严, 学则不固。学问就不扎实。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亲近忠信,不和不忠不信的人交友, 过则勿惮改。”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1.8,9.25,12.10)1.9
庄重、忠诚、守信,尊重他人,有错则改,是一个有修养之人应具备的品德。
子贡问孔子:“贫穷时不巴结别人,富有时也不骄傲,这样的人怎样?”孔子回答说:“可以。但不如贫穷而乐观,富有而好礼之人。”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子贡说:“贫穷,却不去巴结奉承。富而无骄,富有,却不傲慢自大。何如?”这个人怎么样?子曰:“可也。孔子说:“还可以,未若贫而乐,但是比不上虽贫穷却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富而好礼者也。”虽富有却崇尚礼节的人。”
“为正”篇——本篇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说,不管是求学还是做事,都不要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以子路的率直性格而言推断,孔子要他记住的不太可能是一种治学态度,孔子可能说的是另一个意思:“子路啊,你可记住了,该知道的就知道,不该知道就算知道也要装作不知道,这才真正的智慧啊。”2.17子曰:“由。孔子说:“子路啊,诲女知之乎。我教给你的,你都懂了吗?知之为知之,该懂的就就搞懂,不知为不知,不该搞懂的就算懂了也要装作不懂,是知也。”这才是明智啊。”对子路从政的提醒。
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意思是说要先行动后言论,避免说大话、空话。
2.22子曰:“人而无信,孔子说:做人不诚信,不知其可也。不知如何立身处世。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好比大车辕没有活销,小车辕没有销钉,其何以行之哉?”这车怎么走啊?
意思是说,讲信用是立身处世的根本,不能做背信弃义之事。
“里仁”篇——本篇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意思是说,发家致富要符合仁义之道,违背道义和法律的发财之路,是绝对不能走的。
孔子说:“见到贤能的人,就想着如何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与他相同的毛病。”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孔子说:看见贤人向他看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不贤的人内心自省。
意思是说,要把优秀的人当做学习的榜样,把卑劣的人当作一面镜子,“反求诸己”,不断完善自我。
孔子说:“因为严于律己而犯错误是很少的。” 4.23子曰:“以约,孔子说:守约定,失之者鲜矣。”过失的就少啊。
雍也篇—— 本篇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孔子说:“人的生存靠正直,不正直的人能生存,那不过是侥幸免于祸害罢了。” 6.19子曰:“人之生也直,孔子说:立身处世要正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不正直的也能生存,只是侥幸免于灾祸。(12.2,4.15,15.24)
“述而”篇——本篇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选他们的优点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找他们的缺点改正。
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要学习别人的优点,看到别人的缺点就要反省自身,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孔子说:“被任用就施展才能,不被任用就洁身自好。” 7.11子谓颜渊曰:孔子对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要用就出山,不用就归隐,惟我与尔有是夫。”只有我和你能这样。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路说:老师若统帅三军,会找谁共事?子曰:“暴虎冯河,孔子说:空拳和虎斗,徒步过大河,死而无悔者,即使死了都不后悔,吾不与也。我不和他一起共事。必也临事而惧,必找遇事小心谨慎,好谋而成者也。”善于谋划成就事业的人。
意思是说,在人生道路上,面对进退之时,应有良好的心态,“用行舍藏”是个好办法。
“泰伯”篇——本篇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就会劳倦,谨慎而不符合礼就会畏缩,勇敢而不符合礼就会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就会尖刻伤人。”
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孔子说:恭顺无礼就会劳扰;
慎而无礼则葸,谨慎无礼,就会胆怯,
勇而无礼则乱,勇猛无礼,就会作乱;
直而无礼则绞。直率无礼,就会刻薄。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君子厚待亲朋,百姓就会仁厚;
故旧不遗,君子不遗老友,
则民不偷。”百姓不会薄情。
意思是说,恭敬、谨慎、勇敢、直率都是良好的品德,但要做到适度,做得过头了,反而使人反感,贬损自身。
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8.14子曰:“不在其位,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
不谋其政。”就不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8.14,14.26)
意思是说,隔行如隔山,对不了解的事,不要蛮干,否则只能添乱。
![]()
刘先银题写书名:浮云飘飘
![]()
刘先银题写书名:格物致知
刘先银经典点说《庄子》影子的影子《老子》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刘先银经典点说《易经》方以类聚,最美《诗经》,惊艳了时光, 温柔了岁月
刘先银经典点说《易经》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明出地上,晋;自昭明德的智慧
![]()
刘先银经典点说:启蒙觉学。经行时是有右必有左等。对觉知的培养是一切正法的根本着手处,它是判定法之邪正的尺度和标准。学者觉也,教者觉觉也。刘先银经典点说读经典觉悟智慧。回归自己的内心世界